
哪种汽车品牌发展最长远,哪种汽车品牌发展最长远呢


从长远来看比亚迪算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巅峰吗?
长远的看待比亚迪汽车会有两个发展方向
第一方向:成为国产汽车的领军品牌。
比亚迪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新能源领域,33111的E平台实现了三电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轻量化,其中动力电池技术更是做到了超越绝大部分电池供应商,这一优势源于比亚迪在转型制造汽车之前已经做到了化学电源供应商全球第二强,这点优势是除比亚迪以外的任何车企都不具备的。
除E平台以外,插电式混动Dm平台也有绝对优势,并联式混动系统不仅做到了质量稳定且耐久性比较夸张,同时做到了动力不受限制。重点是这一系统的升级潜力很大,目前的Dm3.0以BSG的加入实现了高性能与低能耗,EV/REEV/HEV三种模式的切换涵盖了目前所有的混动类型,以这一平台打造的秦唐宋三车在给子价格区间内都是性能和节能的标杆。
目前的两大平台已经做到了单一领域的技术巅峰,至于后期应该仍有保持这一地位的能力。因为下一代的Dm4.0貌似是早已落地,38%热效率的2.0T直喷机也已经等待装车,然而因为竞品的平均水平过低所以比亚迪没有推出的必要,否则只会伤了现任车主们的心,毕竟每一次的技术升级都是颠覆性的。而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为电驱,Dm平台以PEHV/REEV会稳定过渡期内的绝对优势,E平台则是转型后的杀手锏。
第二方向:成为供应商。
比亚迪汽车或早或晚总会走到这一步,曾经预测过会有一些车企***购比亚迪的E平台或Dm平台,这话说了一年后开始出现北汽、长城、广汽等企业与比亚迪的接触以及部分企业的合作,随即又出现了丰田、奥迪以及大众人员与比亚迪的合作或接触。当然还有早已经妥协的奔驰,腾势多年后发布的新车不就是圆润版的唐吗?这台车是在奔驰网络销售。
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比亚迪汽车很有可能转型供应商,因为其他主流品牌都去使用【Power By BYD】,现在的竞品品牌以后每卖出一台车比亚迪就会卖出一套平台,比亚迪似乎真的没有必要以目前水平极低的销售团队再去费心费力的,打造一个早已应该独立子品牌的王朝系列了,费力不讨好原因销售公司的这帮大神。
一旦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平台供应商的巨头,这一品牌仍然会是巅峰但很有可能在知名度上逐渐下滑,这种状态叫做“闷声发大财”。当然主营业务也还有纯电大巴、云轨云巴、IT制造、LED灯厂等等,重点是后期以电驱平台和动力电池回收实现的光伏储能发电领域。比亚迪集团其志并不在单纯的汽车领域,涉足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似乎才是比亚迪的最终目标,以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看待比亚迪过于狭隘了,这个品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并不好预测。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保留全网版权维护权利),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从长远看,比亚迪推出全新唐DM这种性价比无人可敌的车型,是中国车企崛起的起点,巅峰还远远没有到来。
当国人有钱优先考虑买国产的旗舰,国产车企的辉煌才拉开序幕,当中国车跑遍世界的大街小巷,那才是中国车的巅峰!
比亚迪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看不上,各种排挤,国外却是非常有名。2019年《财富》杂志评选的改变世界的企业里,比亚迪排第三,苹果第16,英特尔24,阿里巴巴37,特斯拉没有。但是国内的一些人把特斯拉捧成花一样。
我觉得现在比亚迪技术有很多领先的地方,但是国人买车更看重的是外观、内饰,对国产车的要求是用较低的价格,买到拥有豪华质感的汽车。在国人眼中,比亚迪还是很难摆脱之前粗制滥造的印象,其实比亚迪进步还是很大的。但大家的品牌意识还是比较强,比如我要今年买30万的唐ev,估计很多人就非常难理解我。没办法,北京的新能源号牌。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个可能性都极低!
燃油车就不用说了,比亚迪在燃油车市场不是强项,最初造车就是靠模仿起家,可谓是一塌糊涂,口碑和销量都极差,不比现在的众泰强多少,在国产品牌中连中游都算不上。
再说新能源领域,虽然比亚迪造电池起家,电动车入门非常早,但其新能源车却始终停留在油改电的思路,太滞后了!看看差不多同时期起步的特斯拉,现在已经是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霸主,比亚迪的销量连其零头都比不上。
甚至这几年才兴起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在造车思路上都比比亚迪领先不少。虽然这两家也只是特斯拉的模仿者和跟随者,但思路和方向是对的,再加上资本的介入,未来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中高端市场,一定会有他们的位置。除了造车新势力,传统汽车里面的广汽新能源,得益于与丰田的深度合作,共享人才和***,这几年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
反观比亚迪,原本在国家大量补贴下混的还不错的新能源车型,一旦没了补贴,瞬间掉了下去,销售额和利润都锐减,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不过好在比亚迪最近相继推出了比亚迪汉,比亚迪宋pro两款卖相还算不错的车型,应该可以挽回一点颓势,但如果你要说就凭这,可以达到国产汽车的巅峰,那未免也太儿戏了一点。
按如今时***什么行业能走的更长远?
谢谢邀请!
小时候坐在[_a***_]机跟前感觉看个广告都特别兴奋,再长大一点就梦想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做个企业家,生产自己的产品,***台打广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到现在偶尔还会有这样的梦想,所以就特别希望我们国家的实体行业蓬勃发展!心里也一直看好实体制造业!
要想做长远的话,需要把目光看到10年20年或者更长。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者把握几十年不变的东西。预测未来很难,没有谁能说未来怎么发展,很多时候打败这个行业的都是来自不相关的领域。比如:电子储存的发展消灭了胶卷。估计胶卷到死了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把握不变的东西相对来说容易点,比如:我们日常必须的衣食住行,只要有人存在就是必需品,无论世界怎么发展这个刚性需求永远是不变的。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创新,什么行业能适应社会发展生存的生机,什么行业就发展。再先进的科技是人创造的,再先进的科技创造不了人。所以,研究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行业能走得更长远。
好多行业都有周期性,有时代的前进,有行业的自身周期。就好象手机拍死了照相机,新媒体取代了纸媒。所以说选择一个行业也很重要。最好是朝阳行业,在看的见的未来能预知行业能有前景。现在是大消费时代,朋友想选择行业,可以选择做消费相关行业,能走的很远。
你觉得江淮汽车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也就这几年的时间了,倒闭不大可能,兼并是唯一出路,亏损严重,技术,有能力的员工大量流失,基本被吉利挖空了,目前就靠瑞风S4赌一把了,如果不好卖,基本差不多该结束了
近日,江淮汽车发布一则名叫《关于2019年度产销***的公告》的通知。其中内容表示,经江淮汽车公司的初步估计,到2019年江淮汽车产销各类整车以及底盘将达到50-60万辆。虽然江淮汽车称这只是产销初步***,而事实上也是江淮汽车的目标。那么是否有机会做到?必然就要从销量上分析了。
总产销量将近40万辆,但大幅下滑看出危险
再美好的目标也不能脱离实际的销量。那么从江淮汽车在10月份的销售成绩来看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品牌的单月总销量为33536辆,而1-10月份的总销量合计为395095辆。那么在产量方面,江淮汽车10月份的产量合计为342***辆,1-10月份累计产量为396873辆,以暂时将近40万辆的产量总数来看,这个50-60万辆的产销目标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从另一组数据来看,似乎这个目标又非常遥远。
这组数据就是产销数据的同比变化。就今年的10月份情况来看,江淮汽车不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同比下滑幅度都将近25%,而1-10月份的产销量同比也都有着超过5%的下滑。诚然,如果江淮汽车能够保持单月超过3万辆的产销量来看,江淮在今年有机会摸到50万辆的天花板的,但若是出现了如此大幅度的同比下滑,那未来走势就显然会是未知数了,包括50-60万辆这么保守的目标能否完成,也是难免令人担忧的。所以真想要实现该目标,乘用车方面就成了江淮汽车的重点了。
乘用车是突破点,但江淮“商转乘”称不上成功
因此江淮销量数据还有一组是暗藏危机的,那就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销量比。需知道,江淮汽车是以商用车起家的,而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范围则是包括了商用车和乘用车。诚然,商用车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但真要提高品牌力、提高品牌销量,做好乘用车市场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何早在2004年,江淮汽车就提出了商用车转向乘用车的品牌战略。
但销量数据却显示所谓的“商转乘”战略并不成功。不妨留意一下江淮乘用车在今年10月份的销量,仅有10277辆,环比下滑了20%,而1-10月份的累计销量则是115153。此时猫腻就出来了,总销量为3万多辆,而乘用车只占了不足三分之一,所以不难看出江淮汽车的销量大部分仍然是商用车撑起来,那么又何来“商转乘”呢?。再看回江淮乘用车销量部分,其中销量最大的就是江淮iEV6E新能源,那么这款仅60马力、没有车身稳定系统且卖到15万元的小型电动车为何能够畅销?那毫无疑问就是高额的补贴带来的低售价了,而事实上现时江淮在乘用车板块很大程度都是依赖新能源车,但随着新能源补贴的逐渐减少,江淮乘用车面临的危机可谓就更加迫切了。
江淮汽车除了轻卡,重卡外,乘用车目前应该是往新能源市场靠拢,毕竟有很多年的纯电动汽车经验。从与大众的合作和蔚来的代工上也可以看出来。但是未来是否明朗如果还用以前的营销思路,恐怕很难有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klw.com/post/47463.html发布于 2024-08-18